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发布者:郭岚发布时间:2016-12-10 10:42:20阅读(910评论(0

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湖北襄阳   第二十五中学小学部      郭岚)

 

案例背景:

我执教的《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认识数的数序。理解十进制的概念。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一眼看出根数”时,摆小棒的方法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同学极少。不过,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解题答题。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训练“记住”了知识,“记住”了数的组成,基本理解“十进制”原理。

案例描述:

一、课前激趣

为了使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表现好的奖苹果贴画,10个苹果贴画换一朵红花。我根据孩子们的实际,轻松地与学生聊了动画片《哆啦a梦》。

“有谁看过《哆啦a梦》这部动画片?”学生都举起了小手。

“在这部动画片里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最佩服小叮当,因为它的本领最大,什么都难不倒它。”

“今天小叮当不光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让学生一起数花的朵数,当数到3610时,让学生说他们分别表示什么(几个一)。

[从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数花的个数时,既复习了10以内数的顺序,又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

(举起12根水彩笔)“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支水彩笔?”“16枝”、“14枝”、“19枝”等,孩子们猜得数量不一,猜得兴趣盎然。

“到底有多少支呢?咱们一起来数一数。”(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

“一根一根的数很慢,很麻烦,你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大家一眼看出来有12根呢?”

[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了解学生的起点,初步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又体验到11枝地数,数得速度慢、麻烦,引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

1.摆小棒,感知“十”。

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怎样摆放让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进行实际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22根地摆;②66根地摆;③33根地摆;④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8种摆法,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的同学很少,个别学生操作时无从入手,他们不理解“一眼看出是12根”的意思。最后大屏幕呈现3种摆法,让学生先出最优的摆法。“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基本一致,可以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方便,并初步渗透十进制。]

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好小棒后,边看边说,一捆是(10)根,就是10个一,一捆有(1)个十,那10个一是这捆,1个十也是这捆,那么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直观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摆小棒,说组成。

“你还想摆出11-19中的哪个数?想一想:怎样摆可以让别人一眼看出来有几根?”

生随意选取一个数摆小棒,并说组成。

师:刚才我们摆的都是十几的数,你们知道它们组成的秘密吗?

(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现在我想摆20了,那又该怎么摆呢?

生操作。(摆出两捆小棒)。

师:那另一捆小棒怎么来的。

生汇报:再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也就是说2捆小棒是几个十?(2个十) 2个十是多少?(20

(板书:2个十是20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理解数概念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四、实践运用

1、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11-20这些数,如尺子。我们看看尺中所缺的数应该是多少,我们一起来填一填。(借助直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数(顺数、倒数),更深入地认识1120各数。)

我会答:

1)比101的是(    ),比171的是(    )。

216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31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4(    )个一和(    )个十合起来13

51618中间的一个数是(     )。

6)与19相邻的两个数是(    )(    )

[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20以内各数。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2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2、如果不看尺,你会数吗?

我会数:

   从一数到二十。

   从七数到十三。

   从十二数到二十。

   从二十数到九。

3、我们来一场翻书比赛,怎么样?

我会找:

找出数学书的第8页。

找出数学书的第17页。

找出数学书的第5页。

找出数学书的第20页。

4、“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11-20这些数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这些数呢?”(课件出示:公共汽车牌,红绿灯上……

[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充分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快乐。]

五、课堂总结

 

 

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猜一猜、摆一摆、捆一捆、说一说,还利用对比材料,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动画片《哆啦a梦》激趣引入。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不同的摆法。通过比较体验,学生真真实实地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的过程,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这些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老师手里有几枝水彩笔?”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应用部分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