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窦桂梅《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

发布者:胡青华发布时间:2017-03-01 20:32:36阅读(2694评论(0

                                               窦桂梅《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

前言:

书是讲究缘分的。感谢您能打开我的书。

打开就是“开卷”。开卷与是否“有益”联系在一起。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开卷有益”这句话。不过我小时候是知识贫瘠的时代,而且家在农村,手里没有书,于是更渴望读书。1979年,我小学毕业,对“知识就是力量”多了一份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希望让读书改变我的命运。老师常用类似这样的话,鼓励我读书。

后来,我还真就把“读书,我必须的生活”作为我的座右铭。只要有书,我就抱着“开卷有益”的心理。再后来,读到关于“是否真正开卷有益”的讨论。至今,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己,对我所教的学生,只要我们大家拿起书,“开卷”,这比什么都好。

杨绛老先生说得多形象:“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的确,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真真切切地观赏一番。像我文中收录了“课堂教学”、“管理纵横”、“专业探问”,以及到韩国“留学”的教育见闻等等。

在上面的叙说中,如果说一贯体现我对教学与生活的激情,那文字中,我努力孕育一种思考或者说思想。我常常想,真正的激情里面一定饱含着思想。如果说课堂,成为了我的生活世界,那这生活的课堂中一定有“激情”和“思想”。由此,构成了生命行走的平衡与舒展。

书的题目是《为了充满思考的教室》,选取的就是文中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或许,我的课堂正行走在这样的状态,或者,这是我的课堂境界。

您如果能在这本书里“串门儿”,也许会有几分思考,几分辨别。而这,也许,于己都是有益的。

而今,对我来说,因书让我有了思考,真的有了“开卷有益”的效果。所以我爱读书。因为已经读了许多书,而且总在和自己的生活或思考相联系。在此前提下,哪怕任何~本杂志,甚至偶尔随便翻翻的报纸,也能马上捕捉到我感兴趣的东西。有时在聊天,听到什么,也立即走神,因为想到了有关的话语。所以床头的杂志、报纸旁边总有笔和纸,说不定就想把什么记下来。文中好多文章都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真是“开卷有益”啊。

有时的“开卷有益”是温故知新,比如重读曹雪芹的《红楼梦》,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陈家琪的《沉默的视野》,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就像二遍茶,越品越回味无穷。突然想起某个段落,为了找到某段话或某个意思,再从头到尾把书翻一遍,心想:明明记得在这本书里,而且似乎记得在左面,但就是找不到;找不到就无法下笔,卡在那里。但,往往也正是为了寻找某段话而在一本早已看过的书中有了新的另外的收获。

可见,“开卷有益”的“益”,本身总免不了功利的目的,而收获却在那直接性的功利目的之外。

这时你就会万分认同《朗读手册》上的话:“也许你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群听我读书的孩子,以及一群读书给我听的朋友。”

你看,人生与书结缘,大约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而且总在那种直接的功利性目的的满足与不满之间。但毕竟,有些书是真的可以称得上开卷有益,百读不厌的。

以上是我对“有益”的个人理解。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强求你非要读我的书,我知道,自己的书并不是百读不厌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不渴求你“开卷有益”。

这里还有一个悖论,就是我们有没有时间做到“开卷”?如果没有时间开卷或者根本就不开卷,那还谈什么“有益”?

为读书有没有时间,我曾写过专门文章,专门发表议论。后文《以语文的方式,教育何处寻》中,以及收录的我的发言录音中,又涉及这个话题。我们是小学教师,没有那么多时间,闲暇对我们来说,那真是一种奢侈。

我们要挤出时间,甚至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才能实现“开卷有益”。就我个人的读书体会,阅读是否要回到原来自然的感悟中去?要知道,我们以往的语文学习是不计成本的,是耗时的长时间的积累的过程。当下时代,已经不容许这样。我们的过去,缺少自然科学的进步学习和发展,我们的古人几乎就是靠着感悟的学习来实现“学而优”的。这其中不乏培养了苏轼、李白等大家、名家,当然也有大量的缺乏悟性的“孔乙己”存在。

快餐式的阅读,或许成为我,以及我身边的人普遍的阅读方式。于是,你会看到,网上和网下,手机和电话,好像表达不成问题,关键的是没有滋味和深度。似乎学生的作文都会写,学生的话都会说,可是在许多文章中就是发现不了让你激动的或是醍醐灌顶的文字。

我们的阅读几乎进入“浏览”式阅读中。语文的学习,从吸收到表达,中间有一个桥梁,这便是思想。这好比吃饭,牙齿是帮助咀嚼的,胃是帮助消化的。无论如何,开卷有益,但读进去,也许是真正的益。

但,毕竟,把读书的任务当作平常的事儿,难啊。不过我要说,习惯了,你就因为读书,变得不平常。自古到今,无论名人墨客、官员领导,还是乡间市井的平民百姓,都知道读书的重要。但,为什么有些人就没有通过读书使自己变得高贵起来?就是没坚持,养成一种习惯。

不过,爱读书的人,不管怎样,都愿意在忙碌中,找到书这位朋友,并与之对话的。对话中,慢慢地,回到自己,关照自我,关乎内心。这样,你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人家的文字上,而是进一步,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并且,和作者,甚至文字中的人及现象一起产生共鸣。

想到自己是爱读书的人,也是愿意写点文字的人,那,怎么能让你端起我的书,看下去,哪怕从头至尾浏览,而不是随意翻翻就放在一旁?尽管自身没有更高水准的专业能力,但我清醒自己应该记录的是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实践。尽力而为,或者还可以说,我在竭尽全力用文字写好这些。

因此,打开我的书说“开卷,有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口气?也许,你看来,是一种饱食终日,沾沾自喜,过分的自信?或许是一种深沉、洪亮,带有恶意?当然,你一定看到,或者凭本能感到,我们一切细腻的感情,美丽的事物,智慧的思想,都是想努力凝缩在文字中的。

“人生就是一本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很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不说什么无怨无悔,不说什么十分满足,只知道人生来世就一回,怎能做那多姿的盆景树?回首漫漫来时路,脚印各个好清楚。”

是为序。

语文教师专业道德质量怎样

其实,服务的意识就是教师的专业道德。我们学校语文教师的专业道德怎么样?

我们的老师个个可爱、可敬。他们非常辛苦,这一点我已经深深感觉到。所以,我这里不谈奉献的问题,更不提加班加点的现象。我愿从专业的高度,深入思考教师的专业品质是否达到了应有的高度。

学生来到学校就是延续他的生命活动,语文教师究竟能给他们的生命活动留下些什么呢?记得有一位校长说,在学校做任何事情总要有理由。那么,你做语文教师的资格是什么,首要的看你是不是具备这种服务的能力和品质。所以,人品——专业道德应该走在教师的最前面,这是很重要的前提。这里的人品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爱心”的简单层面,而是把自己的专业道德上升到一种宗教的情怀中。教师应当成为真正引领学生的人,成为能让学生通过你的帮助走得更远的人,成为能够陪伴学生、和学生共同生活、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的人。

为此,作为教师,要清醒认识自己专业上的优点和不足,不能自我感觉太良好,要保持自我的长期的培养与训练——明确认识自我的发展性,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不是重复的,而是创造性的。为什么,家长会上,有的教师,就知道点孩子的名字,就会简单地强调回家要督促学生好好学习,为什么只知道让家长没完没了地签字,甚至让家长代替教师自己的分内工作?原因还是没有从深层看到自己的角色价值,专业底蕴不够。

我总在想,从“文革”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知识是苍白的,心灵是有锈迹的,可为什么依然有的人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导演?原因就是有不断奋发的品质。目前,我们的大多语文教师,已经很努力。不过,“一个也不能少”的信念有吗?要知道,有一个不合格的教师,身后就有几十个,甚至更多的不合格的学生。

教师专业自主性如何

是医生就要执笔给病人开方,做手术也是要医生自己动刀来为病人解除病痛。我发现,清华附小部分教师自己独立备课的能力不强,过于“浅化”。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我以为整个大环境就这样,不能和我原来的全国名校第一实验小学比较。可是,当我走进中关村三小等学校督导,当我参加海淀区的各种活动,耳闻目睹了这些学校教师的教学风采的时候,不得不感慨自己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急需加强。

如果教师自身由于专业能力的欠缺而没有感到一份尊严,那么,他自主在哪里?我们强调教学管理的人文性,可是,自主不等于自流,自主就是自己能够驾驭自己的专业。美国教师讲的《灰姑娘》为什么能引起我们大家的赞叹,就是教师自己专业自主的水平高超,这样你的专业道德就会发挥到极致。

比如:“要是灰姑娘午夜12时赶不上马车,会怎么样?”这是对故事结局的冒险推断。“要是灰姑娘不穿新衣服王子会爱上她吗?”这是肮脏邋遢与外表美的价值判断。“后妈是坏人吗?”这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没有错的,可是不仅仅只爱自己的孩子的道德评判。“怎么,灰姑娘的水晶鞋怎么没有变回去?”这是对文章漏洞的发现,是超越教材的重要体现。

余永红老师说,教师要有先知先觉,这就是对自我专业自主的解释。她的作文教学,服务于学生,获得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比如,她进行的创新思维作文,就是新颖的见解,多角度的发散思维。比如她讲发散思维,手里拿一个破砖头,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发散:碎了的砖头,是怎么碎的?生产过程中夭折的,装卸的过程中损坏的,还是墙倒的时候摔碎的?……再比如训练学生联想:“o”是什么?红绿灯、句号、球拍……再由零想到了突破,想到了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人的一生也就是零等等等等。

余老师还提出,要多阅读,将读大书与读小书结合起来,善于将课文的相对简单的文本与汗牛充栋的课外文本相结合。从阅读《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中引发开去,想像矮小的晏子,多少年之后,又会怎么样?和聪明的阿凡提、一休有什么不同?由此,再引出晏子回答“怎么装长江水,多少桶”,“吃鱼不吐鱼刺”的精彩故事。

听她讲到系列作文。一年级时的春天,和学生去看玉兰花,二年级、三年级依然去——一系列看玉兰花的活动。年级不同,写出来的文字也就不同。听她讲:看到报纸上北大图书馆的“多层鸟巢”,自己就一次又一次找材料,研究鸟怎么显示聪明,有毅力,完成这么精美的有创意的窝。并由鸟的聪明,引出深刻的主题——小人物也能干出大事情。于是,学生思维发散——美文诞生了。

一次她讲公开课,本来准备好了的情景作文,可是突然从外面飞来牛蜂,她捕捉到这有趣的信息,当机立断,从牛蜂飞进教室开始观察,于是《不速之客》、《原来如此》等作文跃然学生的稿纸上。

不用列举了,由于个人有心、静心、心无旁骛,所以,她成功了。

语文是感性的,语文学习也应该主要从感性体验人手。教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与把握,对教材文本的准确感悟和体验,是新课程教学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如果缺少像余永红一样,对儿童心理的移情理解,缺乏对文本、对生活细腻而丰富的感受,就无法和儿童、和文本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这样,通过语文教学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更要懂得生活,热爱儿童、理解儿童,培养对儿童真挚的情感,并把这些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充分利用。可见,教师专业自主能力的提高,比观念的转变、理论的获得更为重要。

《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_中国网教育|中国网  http://edu.china.com.cn/zxx/2014-03/17/content_31813930.htm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